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南充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暂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2 19:10:14  浏览:982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南充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暂行办法

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府


第15号南充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暂行办法


现公布《南充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杜光辉


  二○○五年六月十四日



南充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烟花爆竹行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省关于调整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通知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我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烟花爆竹(含礼花弹)生产、储存、经营、运输、燃放及其原材料的储存、经营、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督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工作。并与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经营)监管责任书。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本地区烟花爆竹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并与生产、经营企业(门店)签订安全生产(经营)责任书,与村居委会签订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经营)监管责任书。对不符合安全生产经营条件的生产经营企业(门店)除及时报告各县(市、区)安监局外,要责令业主立即整改,对隐患严重者要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否则,将追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本居住地区烟花爆竹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安全监管。对非法生产、经营、储存烟花爆竹和不具备经营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门店),除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外,必须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否则,将从严追究主要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非法生产、运输、储存、经营烟花爆竹,否则,将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条 有关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履行对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职责。
(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能,包括监督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情况,负责安全生产条件审查和安全生产许可证、销售许可证发放工作,组织查处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事故。
(二)公安部门负责烟花爆竹的公共安全管理,具体包括许可烟花爆竹运输和确定运输路线,许可焰火晚会燃放,组织销毁处置废旧和没收的非法烟花爆竹,侦查非法生产、买卖、储存、运输、邮寄烟花爆竹的刑事案件。
(三)质监部门负责烟花爆竹的质量监督管理,监督抽查烟花爆竹质量和对伪劣产品的查处,其中进出口烟花爆竹的安全质量检验由商检局负责。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市场准入关,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工商执照办理时,把安全生产许可证、销售许可证作为前置条件,从严把关。并监督管理烟花爆竹市场经营活动。
(五)交通管理部门负责烟花爆竹运输车辆的审查,驾驶人员的技术状况审查把关工作。
(六)计委负责拟定烟花爆竹产业政策和有关标准、规范。
第五条 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从业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下同)的法定代表人(业主),为本单位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
烟花爆竹从业单位必须对其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建立健全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市、县(市、区)烟花爆竹销售公司必须认真履行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职责,对所销售的烟花爆竹安全全面负责,要定期不定期开展所销售烟花爆竹网点的安全检查,对不符合烟花爆竹经营条件的经营单位(门店)不得供货,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市、区)安监局、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否则,将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
第六条 烟花爆竹从业人员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安全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
(一)法人代表、安全员、保管员、制药、装药等危险工序作业的人员由市安监部门组织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分别发给相应的任职资格证和特种作业证。
(二)从事烟花爆竹运输的驾驶员由市交通局、市安监局联合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作业。
(三)押运员由公安部门组织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从事烟花爆竹的押运工作。
(四)其他从业人员由县(市、区)安监部门组织培训。
烟花爆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考核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烟花爆竹从业单位不得雇用童工、在校学生、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员和法律、法规规定不宜从业的其他人员。
第八条 烟花爆竹从业单位有歇业或者变更法定代表人、名称等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县(市、区)安监部门申报注销、变更,并逐级上报至相关安监部门。
第九条 实行派驻安全监管员制度。由市烟花爆竹行业协会面向社会招聘,经严格培训、考试考核合格后发给南充市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员证书,由市烟花爆竹行业协会向生产企业派驻安全监管员,其工资福利待遇在企业安全费用中列支,交烟花爆竹行业协会统一发放。
第十条 实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根据生产规模,每户生产企业均应提取一定数额的风险抵押金,专户存储。发生安全事故的,作事故抢险救援和事故处理工作经费。企业停止生产经营后,归还该企业专户存储的风险抵押金余额(含利息)。
第十一条 县(市、区)安监部门可根据辖区气候特点实行高温和自然灾害临时停产制度。并书面通知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企业接到通知后一律停止生产。
第十二条 实行封签制度。省、市外烟花爆竹产品无市安监局封签的,一律不准进入南充市场,一律不准销售。
第十三条 从事烟花爆竹生产的企业、经营网点应当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或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
第二章  生 产
第十四条 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生产、贮存烟花爆竹的工厂、仓库选址应远离居民聚居的地方和风景名胜区。厂、库区与周围的水利设施、交通要道、桥梁、隧道、高压输电线路、通讯线路、油气管线等重要设施的安全距离,必须符合现行有关安全规范的规定。在规定的安全距离内,任何人不准进行爆破、明火作业,不准增建任何建筑物和其他设施。
(二)厂房布局、建筑结构、生产工艺布置以及防爆、消防、防雷等安全设施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范、规程。
(三)具有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计量检验与测试手段。
(四)具有熟悉安全管理、安全操作规程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熟练工人、计量检测人员和经培训考试取得任职资格证和特种作业证的法人代表、安全员、保管员、押运员制药、装药等作业人员。
(五)具有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各工序安全操作制度和产品安全检验制度。
(六)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其他条件。
(七)经安全评价符合安全条件,持省安监局颁发的《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十五条 不再批准新建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全市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实行逐步按烟花爆竹行业安全质量标准化要求将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建成标准化工厂。改建、扩建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应按安全生产“三同时”的要求,逐级报所在地县(市、区)安监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市安监部门。市安监部门组织专家组进行审查备案,竣工后进行验收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报省安监部门核(换)发《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
改建、扩建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凭《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后,方可生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办理其他审批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
第十六条 禁止在家庭和居民生活区域内生产加工烟花爆竹。
第十七条 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应当加强产品质量检验工作,其产品的质量和标志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并依法取得《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方可出厂。
第十八条 产品禁止使用氯酸盐(烟雾类、摩擦类除外)。
第十九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拉炮、摔炮、砸炮、擦炮、打火纸、地老鼠等烟花爆竹危险品。
第二十条 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烟花爆竹劳动安全技术规程》,在从事有药产品制作过程中,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停止生产。
(一)电源线路发生漏电、短路和其他情况以及机器运转不正常时;
(二)大雷暴雨时;
(三)药物温度自发升高或产生异味时;
(四)高感度工房室温超过32C°时,一般工房室温超过35C°时。
第三章 储 存
第二十一条 烟花爆竹必须储存在专用仓库,并设专人管理。
第二十二条 烟花爆竹仓库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范。
(二)配备符合要求的专职守卫人员和保管员,做到人防、技防、犬防。
(三)必须配置消防器材、完善防盗报警和防雷设施。
(四)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第二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烟花爆竹仓库,应当符合城市规划要求,须经建设、规划和安监等部门审查批准,严格“三同时”审查,竣工后由市安监部门对其安全储存条件进行核验,符合条件的由市安监部门核(换)发《烟花爆竹储存许可证》后,方可储存。
第二十四条 储存烟花爆竹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法人代表、安全管理人员必须经市安监部门培训考试合格,取得任职资格证,持证上岗。
(二)建立健全仓库守卫看护、出入库查验登记和定期检查、整理、清点等制度。
(三)库房内储存数量不得超过仓库的设计容量,禁止在库内存放其他物品。
(四)禁止在库区内吸烟和用火,禁止将其他易燃易爆物品带入仓库。
(五)进入库区的各种机动车辆,必须配带火星熄灭装置(防火罩),在指定地点停放,装卸时应由保管员监装监卸。
第二十五条 在经批准设立的烟花爆竹储存仓库的安全距离内,不得增建任何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
第四章  经 营
第二十六条 县以上取得《烟花爆竹销售许可证》的经营公司(以下统称经营企业),负责本地区销售烟花爆竹的批发业务。
经营公司从事烟花爆竹批发业务,应当逐级报所在地的县(市、区)、市安监部门审查批准,由市安监部门发给《烟花爆竹销售许可证》,凭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方可经营。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办理其他审批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
第二十七条 烟花爆竹经营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法人代表、安全管理人员必须经市安监局培训、考核合格,取得任职资格证,持证上岗。
(二)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三)有符合安全要求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储存仓库。
(四)有专业技术人员和经培训考试、考核合格的保管员、押运员。
(五)有健全的经营、储存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
(六)具有安全评价资质的中介机构出据评价符合基本安全条件的《安全评价报告》。
第二十八条 市外购买烟花爆竹产品必须由市级烟花爆竹经营公司负责统一购买、储存,并负责向全市各烟花爆竹经营企业(零售网点)统一批发销售。
经营烟花爆竹的零售网点必须到烟花爆竹经营公司进货,禁止直接从生产厂家或者其他部门进货。
第二十九条 经营企业不得购进非法生产厂点的产品和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的产品;不得销售不合格产品。
第三十条 县(市、区)安监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及市烟花爆竹行业协会负责辖区范围内烟花爆竹零售网点的布设、审查发证,并将发证情况报市安监部门备案。
烟花爆竹零售网点按照确保安全、方便群众和从严控制数量的原则统一布设。1个村不超过3个固定销售点,乡、镇所在地的固定销售点不得超过5个,允许燃放烟花爆竹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固定销售点不得超过30个(顺庆区不超过80个)。
零售网点的烟花爆竹由经营公司组织配送。必须设专柜销售,配置相应的消防设备,并与其他柜台保持安全距离,做到专人售货,专人保管,不准现场试放,不得与其他易燃易爆货物混放,存放量不得超过20箱(每箱净重不超过30千克)。
第三十一条 从事烟花爆竹零售业务,应当分别报县(市、区)安监部门审查批准,取得《烟花爆竹零售许可证》,凭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后,方可经营。
从事烟花爆竹零售业务,必须做到一点一证,亮证经营,并不得出示复印证件,禁止一证多点。
各县(市、区)安监部门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春节期间,可审查发放《烟花爆竹临时销售许可证》。
第三十二条 国道、省道等主要公路沿线和集贸市场以及其他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区域和场所周边,不得设置烟花爆竹批发、零售网点。
禁止设立烟花爆竹销售集贸市场。
禁止走街串巷和流动摆摊销售烟花爆竹。
第五章 运 输
第三十三条 烟花爆竹经营公司持订货合同、《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向公安机关申请办理《爆炸物品运输证》,方能运输。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运输路线运输。货物到达目的地后,烟花爆竹经营公司在《爆炸物品运输证》上签注物品到达情况,并将《爆炸物品运输证》交回原发证机关,同时申请安监部门贴封签。
跨省、市运输烟花爆竹由市烟花爆竹经营公司向市公安部门申请领取《爆炸物品运输证》,跨县(市、区)和在本县范围内运输烟花爆竹由县(市、区)烟花爆竹经营公司向所在地公安部门申请领取《爆炸物品运输证》。
第三十四条 承运烟花爆竹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凭《爆炸物品运输证》,严格按照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运输烟花。承运单位应按有关规定派专人押运。
第三十五条 运输烟花爆竹时,必须严格遵守下列规定:
(一)运载车、船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规定,经交通部门批准,驾驶人员经交通部门考试合格,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并悬挂危险品、爆炸品标志。
(二)货物包装应当牢固、严密,装载烟花爆竹的汽车、火车、轮船货厢(舱)内,不得混装其他易燃易爆物品。
(三)运输烟花爆竹的车、船应当限速行驶,与前后车、船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停靠时须有专人看守,且不得停靠在人中密集区。
(四)敞蓬车辆、船泊装载的烟花爆竹,应当用苫布盖严、捆牢。
(五)运输、装卸人员必须具有烟花爆竹安全常识,装卸时严禁拖拉、挤压、撞击、抛摔。
铁路、水上运输烟花爆竹,除按本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办理《烟花爆竹运输证》外,还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分别到铁路部门和海事监督管理部门办理相应手续。
第三十六条 禁止无证和超量运输烟花爆竹。禁止携带烟花爆竹搭乘火车、轮船、飞机、客车、城市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禁止在托运的行李、包裹、货物和邮寄的邮件中夹带烟花爆竹。禁止伪装或者伪造品名运输烟花爆竹。
第六章 燃 放
第三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制定限制性规定。
第三十八条 举办燃放礼花弹、组合烟花等烟花爆竹为主的焰火晚会,应当在举行燃放前10天按照《焰火晚会烟花爆竹燃放安全规程》的规定,书面报县(市、区)以上公安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第三十九条 从事焰火晚会燃放作业的单位和人员,必须持有省公安部门核发的《焰火晚会烟花爆竹燃放许可证》,方可承担焰火晚会燃放作业。
第四十条 下列场所及其安全距离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一)加油站、液化石油站、煤气站及其他生产、销售、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场所。
(二)工厂、矿山内严禁烟火的场所。
(三)粮、棉、油、麻及其他可燃物资仓库和露天堆场。
(四)重点文物保护、保存单位和自然保护区。
(五)架空电力线和通讯线路附近。
(六)其他容易危及人身安全和引起火灾、爆炸的危险场所和区域。
第七章 原材料
第四十一条 烟花爆竹原材料纳入民用爆炸物品管理范围。
第四十二条 烟花爆竹原材料的储存、运输管理按本办法烟花爆竹的储存、运输管理规定执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储存、经营、运输烟花爆竹原材料。
第四十三条 烟花爆竹原材料经营企业必须建立定点进货、凭证购销、质量检验和销售登记制度。
第四十四条 烟花爆竹原材料只能销售给取得《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
禁止非法经营烟花爆竹原材料或者销售劣质烟花爆竹原材料。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烟花爆竹,是指以烟火药为原料制成的工艺美术品,通过着火源作用燃烧(爆炸)并伴有声、光、色、烟、雾等效果的娱乐产品。
本办法所称烟花爆竹原材料,指用于生产烟花爆竹的氯酸钾、高氯酸钾、硫磺、铝粉、军工硝、引火线等。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施行前设立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储存仓库、经营企业、零售网点需继续从事烟花爆竹生产、储存、经营的,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按本办法的规定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四十七条 烟花爆竹的出口业务由取得烟花爆竹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和省商务主管等有关部门核定的外贸公司经营;外贸出口烟花爆竹的运输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外贸出口烟花爆竹的储存管理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有关部门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管理相对人对有关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十条 凡过去的规定与本暂行办法不符的,均按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由南充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办公厅关于转发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通知》等文件的通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办公厅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办公厅关于转发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通知》等文件的通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办公厅



本部直属事业单位:各外贸中心,各商会、协会、学会,本部各直属总公司:
现将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通知》(财会字〔1996〕19号)和《印发〈关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意见〉的通知》(财会字〔1996〕26号)转发给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各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充分认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对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的重要意义,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各项规定,规范本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各单位的会计人员要加强对会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科学化的认识,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各项要求,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各单位要加强对所属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检查和监督,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和督促各基层单位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三、各单位要把学习贯彻《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同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结合起来,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标准,对单位当前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予以大力整顿,把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工作抓紧抓好。
四、为方便广大会计人员学习和掌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基本内容,更好地推进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工作,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财政部编印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单行本)。我部已统一订购,要求部属各单位会计人员一人一册。请各单位届时统一到外经贸会计学会领购,
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附件:一、关于印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通知(略)
二、印发《关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意见》的通知(略)



1996年8月7日

无锡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

江苏省无锡市人大常委会


无锡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

(2011年2月25日无锡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制定 2011年3月24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行为,保障职工与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与职工双方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协议,适用本条例。
  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方和企业方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和工资收入水平、工资支付方式等劳动报酬事项进行平等协商的行为。
  本条例所称工资协议,是指职工方代表与企业方代表在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有关职工工资等事项的专项集体合同。
  第四条 工资集体协商应当遵循合法、平等、公开、互利、诚信的原则。
  第五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总工会、工商业联合会等企业代表组织,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工资集体协商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企业和职工双方的指导、协调、监督、服务。
  第六条 总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应当帮助、指导职工和企业建立集体协商机制,依法订立和履行工资协议。

第二章 协商内容

  第七条 工资集体协商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
  (二)一线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
  (三)职工工资最低水平;
  (四)工资支付办法;
  (五)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他有关事项。
  第八条 实行计件工资制的企业,应当协商劳动定额。协商确定的劳动定额标准,应当使本企业同岗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职工在法定工作时间内能够完成。
  第九条 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
  (一)地区、行业、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
  (二)地区、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三)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四)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五)上年度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六)本企业一线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与企业平均工资水平的比例;
  (七)其他有关情况。
  第十条 企业利润增长或者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职工方或者企业方可以在协商中提出增长工资的要求。
  企业年度增长工资的,提供正常劳动的职工工资应当得到增长。
  企业一线职工工资增长幅度不得低于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幅度。
  第十一条 企业确因不可抗力或者经营困难无力维持现有工资水平的,协商双方可以通过工资集体协商适度调整工资水平。

第三章 协商代表

  第十二条 工资集体协商的双方协商代表人数应当对等,每方三至九名,并各自确定一名首席协商代表。双方协商代表不得相互兼任。
  协商代表的任期由被代表方确定,但不得短于三年。
  第十三条 企业方协商代表由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指定。首席协商代表由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担任,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因故不能担任的,可以书面委托本企业其他负责人担任。
  职工方协商代表由本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选举产生,也可以由本企业工会组织职工推选并公示后产生。首席协商代表由工会主要负责人担任。尚未建立工会的,职工方协商代表和首席协商代表由上一级工会或者行业工会指导职工民主推荐,并经过半数以上职工同意后产生。
  女职工超过二十五人或者虽不足二十五人但超过职工总数百分之三十的,职工方协商代表中应当有女职工代表。
  劳务派遣工可以作为协商代表参加用工单位工资集体协商。
  第十四条 协商代表空缺或者因故不能履行职责的,应当在协商开始十五日前按照本条例规定产生新的协商代表。
  第十五条 职工方和企业方可以聘请本企业以外的有关专业人员作为本方的顾问列席协商会议,但聘请人数不得超过本方协商代表的三分之一。
  第十六条 协商代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参加工资集体协商,真实反映本方意愿;
  (二)及时向本方人员公布工资协商情况;
  (三)代表本方参加工资协商争议的处理;
  (四)监督工资协议的履行;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七条 职工方协商代表应当广泛征求职工意见,通过集体协商等形式表达职工诉求,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履行代表职责期间,应当遵守企业的各项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保守在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
  第十八条 企业方协商代表应当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加强对话和沟通,推进民主管理。
  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为职工方协商代表履行职责创造条件,不得因职工方协商代表履行职责而借故调动其工作岗位、免除职务、降低职级等。
  职工方协商代表因履行工资集体协商职责占用工作时间的,视为提供正常劳动。

第四章 协商程序

  第二十条 职工和企业任何一方均可以提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要求,提出方应当向另一方发出协商意向书,协商意向书应当包含协商时间、地点、内容等。
  收到协商意向书的一方,应当在二十日内予以书面答复,并与提出方共同确定协商的具体时间及其他相关事项。
  第二十一条 企业应当在工资集体协商开始的五个工作日前如实向职工方代表提供与协商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
  第二十二条 工会应当在工资集体协商开始的五个工作日前向上一级工会报告。上一级工会应当对职工协商代表进行指导,并对协商的过程进行监督。
  第二十三条 工资集体协商主要采用会议形式,也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要求采用会议形式进行集体协商的,应当采用会议形式。
  采用会议形式进行集体协商的,会议由双方首席协商代表轮流主持,并按照双方确定的程序协商讨论。会议内容应当有书面记录并经双方首席协商代表签字确认。
  采用书面形式进行集体协商的,所提交的书面意见应当经全体协商代表签字确认。
  协商双方应当在工资集体协商开始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协商完毕,并在十个工作日内订立工资协议文本草案。
  第二十四条 工资协议文本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讨论通过。通过后,工资协议由协商双方首席代表签字。
  第二十五条 企业方应当在工资协议签订后十日内将工资协议文本以及有关资料报送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自收到工资协议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工资协议即行生效。
  第二十六条 企业方应当自工资协议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将工资协议向全体职工公布。
  第二十七条 协商双方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威胁或者利诱对方协商代表;
  (二)提供虚假信息;
  (三)无不可抗力等法定情形拖延集体协商进程;
  (四)扰乱企业正常经营和社会公共秩序等不当行为;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八条 协商双方应当定期对工资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可以组织专门人员监督工资协议的履行。检查中发现问题,应当以书面形式提交双方首席协商代表共同研究,协商处理。企业方应当将工资协议的履行情况每年向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报告一次。
  第二十九条 工资协商每年一次,并签订工资协议;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延长协商周期,但不超过三年。
  在同一协商周期内,原工资协议所依据的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职工对工资协议提出修改要求的,经双方同意,应当即时开展工资协商,签订补充协议。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终止、解除工资协议:
  (一)企业解散、破产等原因,致使工资协议无法履行的;
  (二)工资协议约定的终止或者解除条件出现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行业性、区域性协商

  第三十一条 行业(产业)工会以及街道(镇)、社区(村)、园区等区域工会可以与企业方的代表进行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订立行业性或者区域性工资协议。未组建行业工会的,可由所在区域的工会代行行业工会的职能,与企业方代表进行集体协商。
  第三十二条 行业、区域职工方协商代表由行业、区域工会组织职工推选,首席协商代表由行业、区域工会主要负责人担任。
企业方协商代表由企业代表组织在本行业、区域内的企业负责人中经民主推选或者协商等方式产生,首席协商代表由企业方代表民主推选产生。
  第三十三条 开展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达成的工资协议草案,应当提交行业、区域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尚未建立行业、区域职工代表大会的,工资协议草案应当得到行业、区域适用范围内半数以上职工的同意。
  通过的工资协议由双方首席协商代表签字,也可以由职工方首席协商代表分别与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并由企业方代表报送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自收到工资协议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工资协议即行生效。
  第三十四条 行业性、区域性工资协议对适用范围内的企业和职工具有约束力。
  行业性、区域性工资协议范围内的企业与本企业职工方单独进行工资协商的,其确定的工资标准不得低于行业性、区域性工资协议的规定。

第六章 协商保障

  第三十五条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积极为平等协商创造条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开展。
  工会组织应当引导职工通过平等协商等形式,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企业代表组织应当引导企业依法实行民主管理,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第三十六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总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可以从熟悉劳动工资、经济、法律、财务等工作的人员中聘任工资协商指导员,为企业和职工提供法律法规政策咨询、指导、服务。
  第三十七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应当依法对本地区企业履行工资协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实施行政函告制度。
  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地方总工会可以发出《劳动法律监督整改意见书》,要求企业予以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向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劳动法律监督处理建议书》。
  第三十八条 企业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确定的职工工资支出,符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有关合理工资薪金规定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
  第三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和显著成绩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七章 争议处理

  第四十条 工资集体协商和签订工资协议发生的争议包括:
  (一)对协商代表资格的争议;
  (二)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等劳动标准的争议;
  (三)对工资集体协商和工资协议签订程序的争议;
  (四)在工资集体协商和工资协议签订过程中发生的其他争议。
  第四十一条 工资集体协商或者签订工资协议发生争议,双方应当协商解决。经两次以上协商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双方可分别提请本方上一级组织调解解决。协商、调解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以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请协调处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等单位,对双方争议事项进行协调处理。
  协调与调解都应当在十日内提出并在三十日内结束。
  第四十二条 因履行工资协议发生争议,双方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都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对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侵犯协商代表权益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责令改正;造成损失的,责任方依法给予赔偿。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在十五日内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对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拒绝或者拖延答复职工方提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要求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协商后双方形成一致意见,职工方要求签订工资协议,企业方拒绝的。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和履行工资协议过程中,企业方妨碍、阻挠工会履行职责的,市、县级市、区总工会有权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工会提请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予以处理。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理协商争议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工会工作人员在协商、签订和履行工资协议时,不履行职责,损害职工权益的,由同级工会或者上级工会责令改正,并视情节予以处分;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国工会章程》予以罢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所指一线职工的范围由双方协商确定。
  第五十条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工资集体协商可以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一条 本条例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